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本体岩神像的我正在勇闯天涯 > 阿如村(第3页)

阿如村(第3页)

根据来自阿弥利多的研究,湿热的雨林中遮天蔽日的各种植物和大型真菌会夺走土壤中的几乎所有营养,看起来生机勃勃的雨林所占据的土地,其实比明明白白告诉全天下自己一穷二白的大漠更加贫瘠。

再加上大量占据空间的森林,使得他们须弥几乎没什么生产粮食的地方。

丰沃之惠再好,对上这样规模庞大的雨林也只是杯水车薪,在须弥境内鲜少有用武之地。

所以不止是阿如村,整个须弥的绝大部分粮食都是进口来的——来自海露港和遗珑埠的营养昼夜不停地通过拜达港输入到须弥,奥摩斯港不断从璃月港和荆夫港换来前行的动力。

而以上所有进食的营养,首先要经过雨林方面的重重盘剥,拿走满足他们进食需求的部分以及一些“孝敬”,之后还剩下的,才能进入沙漠,到达阿如村,剩下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散入比阿如村更加恶劣的沙尘深处。

除了水和粮食,阿如村还要日常面对不定期但频繁抽风的沙暴侵袭,每个村民从能走能跳开始就熟悉应对沙暴来袭及事后处理的整个流程,从把各种没有固定的东西收进屋里关紧两层门窗开始,一直到沙暴之后清理房子上和道路上的沙尘、把沙丘推过来的沙子挖开以确保出入通畅,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以上,都足以见得须弥的大漠是如何恶劣的生存环境了。

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不会为贫瘠之处停驻。

环境恶劣,又没什么像样的物产,利润微薄,吸引力弱,自然难以形成像喀万驿那样繁荣的城镇。

缺少出产,商业欠发达,除了靠当佣兵向导和经营沙漠特产换取粮食布匹建材等必需品之外,对摩拉的需求量很小,需求端又反作用于供应端,所以阿如村的人都很穷——以能支配的摩拉多少为标准的穷。

因为穷,没有摩拉,在没有免费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的情况下,孩子们不修文化、偏重武德,尽可能走出去,减轻生存压力,才是这里基于生存的正确。

哈达察布觉得其实自己这次做得非常粗鲁而傲慢,他根本没有尊重本地的生存规则,就这么自说自话地把一种陌生的生活方式带到了这处、以往只是被偶尔过路的商人视为补给点的贫困村。

要不是坎蒂丝尽管在不悦时也依旧保持冷静决定给他一个机会,他根本不可能如现在这般和和气气地跟护村人一起在这里听着广播传出来的音乐。

但想到自己和卡维和柯莱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卑鄙的权衡瞬间把那点或许是出于人文关怀的尊重给压了下去,转而由冰冷的生存至上支配了所有算计。

得先让更多的人活命,然后才能谈尊重,才能谈尊严,才能悯恤情怀,才能矫情地自以为傲慢。

——哦,这何尝不是又一种傲慢呢?

哈达察布冷静地反省自己。

这台刚刚在阿如村安装上的广播,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村子里曾经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接下来,它就是在日常中向这附近的人们通过一些相对谐趣的作品输出那些经验规律的工具,尤其对经验相较于大人更为匮乏的孩子们而言,更是如此。

柯莱的故事太重要了,甚至某种程度上,比他和卡维汇总的经验规律还要重要。

他和卡维总结出来的东西能让人们知道“在遇到某情况时应该做出某应对”,而柯莱的故事则是让人们在“已经一无所有的人应该怎么做”的奋发向上中耳濡目染。

这种疾风劲草的生命力才是能支撑绝境中的精神传承的核心。

当然,仅就商业价值而言,经验汇总还是比这个核心更珍贵的,毕竟讴歌人类顽强美德的创作绵亘了一整个文明史,哪怕神明交接换代了也没有影响这种传承方式。

话扯远了,他倒是希望他们如今忙活的这些在未来没有派上用场的时候,但理智也告诉他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在他在须弥城跟卡维他们俩忙工作起步的这段日子里,在地脉的视角中,那种啃食世界树的漆黑已经堵住了须弥城和沙漠之间的所有通道。

所以,他每日回须弥城保证两个同事能至少有一个见过他,走的根本不是他更熟悉的地脉通道,更不是通过在这些通道中高速移动来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多余之事。

这是通过来自高维的点对点式的地址跳转完成的,只能由他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准备。

阿如村只是其中一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