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0章
皇帝要对锦衣卫动手了,而且还是大动作。
王剑浑身一震,抬头看向了朱兴明,但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躬身:“臣领旨。”
王剑也知道,此时的锦衣卫,怕是不再复当年了。
受到了顺天府的节制,也就是说,锦衣卫作为皇帝的私人组织。不能再凌驾于大明律法之上,而是成为朝政系统的一部分了。
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有一点可以确定,作为锦衣卫指挥使,不会再成为皇帝的弃子了。
历代皇帝,有雷霆之举的皇帝,往往大兴诏狱,使得天下人无不寒颤。
这也造成锦衣卫指挥使民怨沸腾,皇帝为了平息众怒,往往在达到目的之后,兔死狗烹。
作为锦衣卫指挥使,没有几个能得以善终的。
王剑上任首日,并未大张旗鼓。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召集南北镇抚司所有千户以上官员,当众焚毁了一批积压的、证据明显不足或仅为构陷勒索而立的“妖言”、“通敌”旧案卷宗。
火光跳跃,映照着众人惊疑不定的脸。他沉声道:“自今日始,无驾帖不得捕人,无实据不得入狱。凡有借卫中名号敲诈地方、构陷良善者,本使的刀,认得他,国法,更认得他!”
这番举动,如同在死水潭中投下巨石,锦衣卫内风气为之一肃。
不久,一场“双轨制”的实战检验悄然上演。京城忽有流言四起,暗指某位素有清名的御史“夜聚妖人,图谋不轨”。流言首先被顺天府的捕快在日常巡街中捕捉。顺天府尹极为谨慎,一面不动声色布控,一面详查该御史日常行止、交往人物。数日排查,发现所谓“妖人”踪迹全无,御史行止光明,流言源头竟指向一个因田产纠纷与该御史家族有宿怨的破落户。
顺天府果断将调查结论及流言源头证据密封,直呈御前,同时抄送一份至锦衣卫北镇抚司备案。王剑接到密报,立刻严令锦衣卫任何人不得以此为由擅自行动,静待圣裁。一场可能兴起的冤狱风波,消弭于无形。此案迅速在京师官场流传,成为新制有效的明证。
然而,制度的设计终究需要人来执行。平衡的艺术,并非总能奏效。
一日,顺天府查获一宗涉及多位勋贵子弟的京郊大规模械斗死伤案。顺天府依律抓捕首要人犯审讯,正待深挖。王剑却持驾帖而至,称此案背后疑涉边军兵器走私,危及国防,已得圣命,案犯及一应卷宗须即刻移交诏狱。
顺天府尹据理力争,认为械斗主因是争利斗狠,所谓“兵器走私”线索模糊,贸然移交恐生变数,且程序上应先由顺天府完成初审。双方在交接现场僵持不下,气氛紧张,最终惊动朱兴明亲自裁决。
皇帝权衡利弊,部分采纳了顺天府的意见,命案犯仍由顺天府关押审讯,但锦衣卫可派员协同,专查其中可能涉及的军器线索。此事虽未酿成大祸,却尖锐地揭示了权限边界在实际操作中的模糊地带与可能的冲突。
每当夜深人静,朱兴明独立宫阙高楼,俯瞰沉睡的京城。他知道,王剑正坐在北镇抚司的灯下,审阅着经过顺天府初步过滤的案卷;顺天府尹的书房中,也必定亮着灯,小心复核着每一份来自锦衣卫的协查通报。
顺天府与锦衣卫,如同皇帝亲手安装于帝国权力机器上的两个相互咬合又彼此制约的巨大齿轮。它们发出的声音不再只有锦衣卫一家独大时令人心悸的、单调的“咔嚓”声,而是多了一种监督与制衡的、略显滞涩却更显沉稳的“咯噔”声。这声音虽不完美,甚至时有摩擦,却构成了帝国权力运行中前所未有的、相对安全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