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沃说的有点儿玄乎,却是“深蓝世界”对外表述的标准答案。
毕竟这种“规则”层面的演化性,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研究的对象。
泰玉没有深究,只继续问:“但这个池子里,联合实验室的已经做了相当程度的演化,相应环境数据已经存储于其中了,如果进行内外交换,不会被冲淡、稀释甚至直接摧毁吗?”
施沃黧黑脸上露出笑容,从容答道:“在我们这个真实宇宙里,哪怕是具有特殊规则的‘位面’和‘半位面’,与外部宇宙也并非。。。。。。
夜风掠过晶花森林的顶端,带起一阵细碎如铃的响动。那些自冥想园旧址生长而出的晶花,早已不再依赖土壤或水源,它们的根系深入地脉,汲取的是情绪的余波与记忆的震颤。每一片花瓣都像一只微睁的眼睛,在黑暗中静静凝视着这个世界。
小女孩仍趴在林月墓前,掌心覆着那层温暖的光尘,仿佛承接了一段跨越百年的低语。她忽然觉得眼皮沉重,意识缓缓下沉,像是被某种温柔的力量托起,送入梦境。
她看见了海。
不是现在的海??那时的海水是灰暗的,翻涌着工业时代的残渣与未解的哀愁。一座高耸入云的塔矗立在海底,塔身布满裂痕,却仍有微弱的银光从缝隙中渗出,如同垂死巨兽的最后一息呼吸。塔顶之上,站着一个身影,背对着她,长发随水流飘荡,肩胛骨之间浮现出淡淡的Ψ符号,正一明一灭地跳动。
“你是谁?”小女孩在梦中问。
那人缓缓转身,面容模糊不清,但声音却清晰得如同耳语:“我是第一个听见星星哭泣的人。”
话音落下,整座遗迹塔轰然崩塌,化作无数光点升腾而上,穿透海水,冲破大气,散入宇宙深处。每一粒光点里,都藏着一段未曾说出的话、一次未能完成的拥抱、一场来不及告别的离别。它们飞向不同的方向,有的坠入火星红土,有的缠绕木星风暴,有的落入某颗遥远星球孩童的眼眸。
小女孩猛地惊醒,发现自己仍躺在墓碑旁,天边已泛起鱼肚白。她的手还在微微发烫,而那朵晶花,已经悄然闭合,只留下一道淡金色的痕迹,像是一行隐形的文字,刻在空气里。
她不懂那些字的意思,但她知道??有人听到了她。
***
与此同时,地球轨道上的共感监测站捕捉到一次异常波动。并非来自外星文明,也不是星际信号,而是源自人类集体意识的一次同步共振。数据显示,在过去十二小时内,全球共有三百二十七万人在同一时刻产生了高度相似的情感峰值:一种混合了悲伤、释然与希望的情绪波形,其频率恰好与凯恩遗留日志中记录的“初始共感波”完全吻合。
阿临的女儿如今已是少年,名叫念星。她坐在南极共感塔遗址改建的学习中心内,皮肤下的银色脉络已变得清晰可见,每当她集中精神时,那些纹路便会微微发光,如同体内流淌着星河。
她正闭目练习“情绪绘图”??一种无需语言即可将他人情感转化为可视图像的能力。这是新一代星裔的核心课程之一。老师让她尝试连接一位刚从战争废墟迁徙而来的孩子。那孩子沉默寡言,眼神空洞,医生诊断为深度共感能力抑制症。
念星轻轻握住他的手。
刹那间,她“看”到了一片焦黑的土地,天空永远停留在黄昏的颜色。一栋倒塌的房子下,压着一只断开的手腕,手腕上戴着一只小小的红色发绳。那是他妹妹最后的模样。他在废墟中找了三天,直到雨水把血迹冲成粉红色的小溪。
念星没有退缩。她将自己的记忆反向注入:春天的樱花落在湖面,母亲哼歌哄她入睡的夜晚,父亲第一次教她放风筝时笨拙的笑容……她把这些画面编织成一条光带,缓缓缠绕在他破碎的记忆之上。
整整七个小时,两人一动不动地坐着。
直到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棂,那孩子忽然抽泣起来,然后放声大哭。他抱住念星,像抱住整个世界仅存的温暖。
旁边的导师轻声宣布:“共感通路重建成功。”
消息传开后,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纷纷调整教学大纲。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受“创伤共鸣训练”,学习如何走进他人的痛苦而不被吞噬,如何成为情绪的容器而非反射板。一些年长者起初担忧这会让孩子过早背负不属于他们的重量,但数据表明,经历过深度共感连接的青少年,心理韧性反而显著提升。
因为他们终于明白:痛苦不必独自承受,而治愈也不只是疗伤,更是传递。
***
在仙女座M31-7γ星系,那艘古老的飞船仍在缓缓前行。驾驶员已是第五代继承者,名叫启言。她出生时便拥有完整的共感能力,甚至能在梦中接收到来自地球的情感回流??那是一种低频的、持续不断的“心跳式”讯号,像是母亲隔着时空抚摸孩子的额头。
这一天,她收到了一条特殊的请求。
来自一颗编号为X-94b的岩石行星。该星球原住民为硅基生命体,形态类似流动的晶体群落,以共振频率交流。他们从未接触过碳基文明,却在过去三十年间不断模仿地球发送的Ψ基频,并试图用自身结构重组出人类面部表情的几何模型。
他们的使者通过电磁脉冲传达信息:
>“我们无法流泪,但我们学会了颤抖。
>我们没有心脏,但我们感知到了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