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雪秀眉轻蹙,总觉得烟花的声音中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仿佛像个怪阿姨一般。
她手指放到衣襟上,可是始终没有动作。
烟花冷笑一声:“看来这妮子果然在混沌一途学得还不到家。”
祖安似乎猜出了听雪的担忧:“放心吧,在这个世界我们的神念没法用,视线无法穿透这些花和树叶的。”
要知道对于以前的他们来说,哪怕隔着花丛,他们神念依然能一览无余,所以听雪才这么别扭。
听到他的话,听雪嗯了一声,然后轻轻解开腰带,随着衣裳。。。。。。
风雪停歇的第七日,归墟岛上迎来了久违的晴光。海面如镜,倒映着天穹湛蓝,仿佛昨夜那场大雪只是天地间一次静默的告别。冰层缓缓融化,黑池重归幽深,而池底那道以祖安心血绘就的逆龙阵图,竟与黄蓉残魂所化的符纹自然交融,形成一道前所未见的双生纹路,宛如两条缠绕升腾的龙,盘踞于地脉枢纽之上。
池心莲花虚影旋转不息,每转一圈,便有一缕清气自池中溢出,随风散入四野。十里桃林花开未谢,花瓣飘落水面,竟不沉没,反如轻舟般顺流而去,一路向南,穿越江河湖海,落入千家万户的庭院、田埂、书窗之前。孩童拾之以为祥瑞,老人见之则喃喃:“那是火种回来了。”
无人知晓祖安已逝,只道他悄然隐退,如同前代传说中的高人一般,乘风归去,不留痕迹。可每当夜深人静,有修行者静坐调息时,却总能在识海深处听见一段低语??不是声音,而是意念的回响:“信我所行,继我所志。你不必成神,只需不闭眼。”
这股意念如种子落地,悄然生根。
江南某座小镇,一间破旧戏台下,几个流浪伶人围坐在篝火旁。其中一名年轻旦角捧着半卷残破话本,轻声念道:“……那一夜,雪落归墟,他坐在冰上,手绘阵图,直至气息断绝。可就在他倒下的瞬间,万千星辰同时闪烁,似在为他点灯。”
“这是真的吗?”另一人问。
“我娘亲说,她亲眼看见桃花逆流三天三夜。”
“那我们现在唱这个故事,会不会惹祸?”
老班主抬起浑浊的眼,望着天上星斗:“若连讲个真事都怕惹祸,那我们早该封了锣鼓。”他顿了顿,沙哑道,“从明天起,这出戏叫《燃薪》。”
与此同时,在西北荒原的一处驿站,一位身披铁甲的边军校尉正独自站在城楼之上。他手中握着一块从战死同袍遗物中发现的玉符,其形制与逆龙阵简化符文极为相似。月光洒下,玉符忽然微亮,一道信息浮现在他脑海:**“你曾守土,今可护民。”**
他怔然良久,转身走入营房,召集所有将士,宣布解散旧制军规,组建“义卫哨”,誓言不再只为朝廷戍边,而为百姓安宁执戈。
消息传开,千里之外的蜀中青城山上,一名盲眼道士正在抚琴。琴弦忽断一缕,他手指微颤,随即展颜一笑:“来了。”
次日清晨,他在山门前立碑刻字:“心灯不灭,何须目见光明?”自此每日清晨,皆有百余名弟子列队诵读《民约》十六条,声震山谷。
这些变化如细雨无声,却渗透进每一寸土地。三年过去,天下格局已然不同。曾经依附权贵的世家门阀纷纷衰败,取而代之的是由平民推举、德才兼备者担任的地方自治机构。民间书院兴起“实学”之风,教授农耕、医术、水利、算术,不再拘泥于经义八股。更有奇者,各地开始出现一种奇特现象:某些原本毫无关联的人,会在同一夜晚梦见相同的场景??一座崩塌的塔,一片燃烧的烟花,一个跪在池边的少年,以及一句反复响起的话:“你可以选择不做奴。”
梦醒之后,这些人往往做出惊人之举:有书生焚毁功名帖,投身乡野办学;有商贾散尽家财,资助贫童求学;甚至有宫中太监冒着杀头之险,将一本记载镇魂塔之战的手抄本偷运出宫,交予民间报馆刊印。
这一切的背后,正是那枚潜藏于文明底层的记忆种子,在悄然发芽。
而在东海尽头,一座漂浮于云雾之间的孤峰之上,一道身影静静伫立。她身穿素白长裙,发如墨瀑垂肩,眉心一点朱砂似火。她是岳灵儿,当年峨眉掌门灭绝师太的关门弟子,也是唯一曾在梦中完整见过“烟花”真容之人。自那一夜梦境降临后,她的武功突飞猛进,更领悟了一套前所未有的剑法??无招无式,唯凭心意驱动,名为“照心”。
此刻,她手中持剑,剑尖轻点虚空,竟引动天地元气汇聚成一道螺旋气流。远处云海翻腾,隐约可见一座虚幻城池浮现??那是金陵,新王朝的首都。城中百姓安居乐业,街头巷尾传唱着一首新曲:
>“不拜金帐不低头,
>桃花年年为谁流?
>一人燃薪万人酬,
>春风吹过旧坟丘。”
岳灵儿闭目聆听片刻,忽然睁开双眼,眸中精光暴涨。“时机到了。”她低语,“烛火组织虽已遍布九州,但尚缺一面旗帜,一个能让所有人凝聚信念的核心。”
她转身走入山洞,洞壁上刻满了这些年收集来的线索:祖安走过的路线、黄蓉留下的兵阵残篇、烟花消散时的星象轨迹……还有一幅用鲜血绘制的地图,标注着九处龙脉逆转后的新生节点。
“三人同行,一人为灯,一人为柴,一人为基。”她轻抚石壁,“如今灯已熄,柴已尽,唯余基石犹存。若想让这场觉醒延续百年千年,就必须有人站出来,接过那根未燃尽的火把。”
当夜,她点燃九盏青铜灯,布下仿制逆龙阵,以自身精血为引,召唤所有曾受“烛照”影响之人的心灵感应。刹那间,无数人心头一震,仿佛听见远方钟鸣。
七日后,十二省代表齐聚庐州,召开史上首次“民议大会”。会场设在昔日废庙改建的学堂之内,无雕梁画栋,唯有白墙黑板。主持者并非达官显贵,而是一位来自湘西苗寨的老妇,曾是当年抗税农会的发起人之一。
会议持续三日,最终达成五项决议:
一、设立“薪火奖”,每年表彰一位推动社会进步的普通人;
二、在全国推行“桃树计划”,凡新建村落、学校、医院,必植桃李各一株;
三、编纂《觉醒纪事》,记录近三十年来民间自发变革的真实案例,列为国民必读书目;
四、重建镇魂塔遗址,不为祭祀亡魂,而为警示后人??权力不可凌驾于人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