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重生97,我在市局破悬案 > 第534章 一份材料(第1页)

第534章 一份材料(第1页)

丁春梅说,那次和周奕在宏城告别之后,自己就来了武光。

先是租了房,落了脚。

然后经过朋友的介绍,顺利入职了《武光都市报》。

不过她能这么顺利的入职,除了因为熟人推荐,以及她之前在宏城。。。

西城区福利院的太平间外,停着两辆警车和一辆法医勘察车。周奕推开铁门时,天色正阴沉下来,乌云压在楼顶,仿佛一场暴雨即将倾盆而至。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杂着消毒水与陈年木头腐朽的味道,像极了二十年前康宁公司实验室门口的气息。

苗根花已在现场等他,手里攥着一份初步尸检报告,脸色凝重。

“死者名叫李德全,六十二岁,原是康宁公司外包清洁队成员,九十年代负责焚烧实验废弃物。”她低声说,“他在福利院做夜间护工三年,无犯罪记录,同事评价他‘老实、话少’。昨晚值完夜班后没回家,今天早上被发现死在宿舍床上,口鼻有轻微出血痕迹。”

周奕走进房间。这是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小屋,墙皮剥落,床头挂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大褂。桌上摆着一个搪瓷杯,里面残留着褐色液体。

“那是什么?”他问。

“茶。”苗根花递过化验单,“但我们从杯壁提取到了微量G型毒素残留??不是现代合成物,而是1995年版的原始配方,含有特定比例的神经抑制剂与细胞凋亡激活肽。这种配比,只有当年参与项目的极少数人才掌握。”

周奕眼神骤冷。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意外,也不是普通谋杀。这是**清算**。

有人在清除知情者。

而且手段精准、隐蔽,用的是几乎绝迹的毒药??说明对方不仅掌握技术,还拥有深藏多年的原始资料。

“查他的社交关系。”周奕沉声道,“最近两周接触过哪些人?打过哪些电话?有没有异常访客?”

“正在调监控。”苗根花点头,“但福利院的摄像头去年就坏了,只靠隔壁超市的探头拍到一些模糊画面。我们发现,前天晚上十一点十七分,有个穿黑风衣的人进了后门,停留约四十分钟,离开时戴着帽子,看不清脸。”

周奕走到床边,蹲下身检查地板。角落里有一小块深色污渍,像是擦拭过的痕迹。

“这里曾经倒过东西。”他说,“可能是呕吐物或血迹。凶手清理过现场,但没注意到缝隙。”

技术员立刻采样送检。

回程路上,雨终于落了下来,噼里啪啦砸在车窗上。周奕闭目靠在座椅上,脑海中不断回放这些年来的线索链条:从葛云勇的账本,到徐文斌的幽灵账户;从AI系统的“L类标记”,到《G弦上的咏叹调》的暗语旋律……每一次突破都像撕开一层伪装,可每揭开一层,却发现下面还有更深的阴影。

而现在,又一具尸体出现了。

一个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小人物,却因一段尘封的记忆被灭口。

“问题在于,”苗根花打破沉默,“现在谁还会在乎三十年前的事?除了我们,还有那些受害者家属,没人想再翻旧账。可偏偏有人怕它被挖出来。”

“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再查下去,就会触碰到真正的核心。”周奕睁开眼,“G类计划从来不只是某个医院或某几个医生的行为。它是系统性的,背后站着权力、资本、还有对‘效率至上’的畸形崇拜。而今天的一切??新晨科技、AI诊疗、资源优化模型??不过是它的升级版。”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李德全烧过文件,他可能记得某些细节,比如销毁清单上的编号、特殊包装的样本袋、甚至是焚化炉最后一次运行的时间。这些信息单独看毫无价值,但如果拼在一起,足以还原出当年实验的真实规模。”

手机突然震动。

是小刘发来的消息:【哥,我破解了陈默留在瑞士服务器里的加密日志碎片,找到了一条隐藏路径??指向一台未注册的私有云主机,IP地址动态跳转,但首次登录位置显示为本市南山区某居民楼。我已经追踪到物理端口,需要实地突袭才能取证。】

周奕猛地坐直身体。

那是新的突破口。

当晚八点,专案组秘密集结四人小组,由小刘带队潜入南山某老旧社区。目标是一栋六层砖混结构的老楼,没有电梯,楼道昏暗潮湿,电线裸露在外。

根据网络信号强度定位,源头来自三楼304室。

房门紧闭,门缝贴着褪色的福字,旁边挂着一把生锈的铁锁。小刘用探测仪扫了一遍,确认屋内无线设备持续在线,且流量异常密集??说明有人正在远程操作或传输数据。

“破门。”周奕下令。

撞门锤三次撞击后,门锁断裂。

屋内景象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根本不像住人的地方。

墙上贴满了泛黄的照片、手写笔记、剪报和地图,层层叠叠如同宗教祭坛。中央一张木桌摆着三台显示器,运行着复杂的代码界面,屏幕上滚动着患者数据流,标注着红、黄、绿三种颜色标签。

而在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幅巨大的时间轴图表,标题赫然写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