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附有一段模糊监控画面截图。画中少女被两名护士架着走入病房,口中反复呢喃:“我没病!我只是想读书!”
沈安然闭上眼。她记得这篇作文。当年清漪曾把它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称赞作者“有思想的锋芒”。
“他们用你女儿做人质。”她轻声说,“但这不是你的错。”
老周痛哭失声。
当晚,归途园召开紧急核心会议。傅砚深也通过加密线路接入。
“我们必须反击。”他说,“不能再被动防御。他们之所以敢这么嚣张,是因为认定我们只会‘讲道理’。可在这场战争里,逻辑不如权力有用。”
沈安然点头:“所以我们要让他们尝尝,被曝光的滋味。”
计划由此成型:将傅砚深提供的全部证据进行分级释放,首批发酵材料锁定在公众最容易共情的领域??教育剥夺与亲子控制。
三天后,“归途园”官网悄然上线一组新档案,命名为《被夺走的课本》系列。
第一篇主角是李婉如的女儿陈心怡。1996年,她以全市第三名成绩考入重点高中,却在开学前夜被母亲签字送进“青少年心理矫正营”,理由是“不服管教、顶撞长辈”。营中三年,她被迫抄写《女诫》五百遍,每天接受“服从训练”,最终被诊断为“对立违抗性障碍”,终身不得参加高考。如今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靠缝纫维持生计,但仍偷偷自学法律,在纸上写下密密麻麻的笔记。
配图是一张泛黄的小学毕业照,女孩站在领奖台上,手捧“三好学生”证书,笑容灿烂如光。
文章末尾附上一段音频,是陈心怡时隔二十五年再次朗读自己当年写的作文《我的理想》:
>“我想当一名法官,因为妈妈总说女孩子不能太强势,可我觉得,正义不该分男女。如果有一天我能穿上法袍,我要为所有被冤枉的人说话……”
声音颤抖,却坚定。
这篇推送在48小时内突破千万阅读,微博热搜前十占据三席,“#她们也曾是优等生#”“#被消失的女孩#”“#谁偷走了她的录取通知书#”持续发酵。多家媒体跟进报道,几位当年同班同学站出来证实:陈心怡从未表现出任何心理问题,相反,她是班里最受欢迎的学生干部。
舆论开始转向。
紧接着,第二波攻势启动。
沈安然公布了傅承坤书房中那份最新名单的扫描件。除了她和傅砚深,还有十七个名字,涵盖记者、律师、学者、公益人,甚至包括一位正在调查药品回扣案的纪委干部。备注栏清一色写着:“潜在不稳定因素,建议启动二级干预(观察+环境施压)”。
最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人竟是现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赵某,备注为:“倾向女童教育平等化改革,需密切关注其配偶心理健康状况。”
这意味着,连高层官员也在监控之下,而攻击手段早已精准到“从家庭入手”??只要让你的妻子或子女被诊断为“需要治疗”,你的仕途自然终止。
风暴瞬间席卷政界。
三天内,三位涉事官员主动辞职,两家曾承接“心理干预项目”的公立医院宣布终止合作,康宁生物股价暴跌63%,董事会紧急召开闭门会议。
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第七天。
一位匿名用户在海外论坛发布了一段视频,标题为《E-07:被抹去的兄弟》。
画面中,一名男子坐在昏暗房间,面部打码,声音经过变调处理。
“我是傅砚深的弟弟。”他说,“他们叫我E-07,从五岁起。”
他讲述了自己的人生:被秘密送往南太平洋某岛国的精神实验机构,编号管理,禁止使用真名;每日接受电击“情绪校准”,被告知“愤怒是病毒,必须清除”;十二岁时因试图逃跑,被注射一种新型镇定剂,导致记忆断层长达三年。
“我直到二十岁才学会系鞋带。”他说,“他们不让我学任何生活技能,说‘低功能者不需要自理能力’。”
但他记住了母亲临终前的话:“你哥哥会来找你。”
三十年过去,他终于通过暗网看到归途园的消息。当他看到傅砚深的照片时,确认了那个曾在童年短暂出现过的身影。
“我不是病人。”视频最后,他的声音清晰而平静,“我只是被囚禁得太久。”
这段视频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引爆全球舆论。BBC、CNN、NHK纷纷跟进报道,《纽约时报》头版刊登评论:“当一个豪门继承人的兄弟沦为人体实验品,我们该如何定义‘疯狂’?”
压力之下,外交部发言人首次回应清漪数据库事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公民精神健康权益保障,已责成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开展调查。任何侵犯人权的行为,无论历史背景如何,都将受到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