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影视编辑器 > 第一百一十四章 高僧应能(第1页)

第一百一十四章 高僧应能(第1页)

夜幕降临,南京城华灯初上。

秦淮河上画舫如织,笙歌隐隐,一派盛世升平。

谁也不会想到,在这片繁华之下,一位本应早已“葬身火海”的前朝皇帝,正悄然踏入应天府紫禁城。

乾清宫内,苏宁屏退了所有侍从,只留马和在殿外警戒。

他独自站在殿中,望着摇曳的烛火,神情复杂。

尽管东厂、锦衣卫、以及他亲手组建,更为隐秘的西厂,早已将大明编织在一张无形的巨网之中,任何风吹草动都难逃他的耳目,但当接到朱允?现身应天府的消息时,他心中仍是泛起一丝波澜。

厚重的殿门被轻轻推开,一道清瘦的身影披着黑色斗篷,在马和的引导下走了进来。

斗篷掀开,露出的是一张苍白而平静的脸,眉宇间依稀可见往日的儒雅。

只是那双眼睛,如今只剩下看破红尘的澄澈与淡然。

他身着朴素的灰色僧袍,头顶受戒的香疤清晰可见,正是出家为僧的建文帝朱允?。

“陛下。”朱允?双手合十,微微躬身,行的已是佛门之礼。

苏宁快步上前,伸手虚扶:“二哥。。。。。。你我兄弟,不必多礼。”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

兄弟二人相对而坐,中间隔着一盏清茶。

短暂的沉默后,还是朱允?率先开口,声音平和如涓涓细流:

“近日听闻朝廷大军平定叛乱,势如破竹,陛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贫僧。。。。。。心中甚慰。

苏宁看着他,缓缓道:“叛军不过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只是劳民伤财,终非幸事。”

朱允?轻轻摇头,脸上露出一抹苦涩而释然的微笑:“陛下不必自谦。此事,更让贫僧看清了许多。回想当年,若易地而处,面对如此叛乱,贫僧自问,绝无陛下这般果决与手段。或许。。。。。。皇祖父当初选择贫僧继承大统,本

就是一个错误。”

他抬起头,目光坦诚地看向苏宁:“我自幼习读儒家经典,只知仁政爱民,却不通权变,不谙军务,更无驾驭群臣、平衡朝局之能。坐在那个位置上,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最终。。。。。。也果然坠入了深渊。如今跳出红尘,回首

往事,方知帝王之位,非仅有仁德便可胜任。需有雷霆手段,方显菩萨心肠。陛下,你做得比我好,大明在你手中,比在我手中。。。。。。更有希望。”

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言语,让苏宁心中触动。

他能感受到朱允?话语中的真诚与释然。

“二哥,”苏宁语气缓和了许多,“过往之事,孰是孰非,已如过眼云烟。你能看开,便是最好。朕并非否认仁政,只是治国之道,需刚柔并济。仁政是根基,但若无强大的武力和严密的制度保驾护航,仁政便是空中楼阁。”

朱允?颔首:“陛下所言极是。如今见陛下整顿军备,改革官制,约束藩王,发展工商。。。。。。所做之事,皆是为了强固国本。虽与我所学经典有所不同,但细思之下,方是长治久安之道。昔日我拘泥于古法,不知变通,险些误

国误民。”

这一夜,乾清宫的烛火一直亮到天明。

兄弟二人,一个是在位的帝王,一个是出家的僧人,抛开了往日的恩怨,谈论着治国之道,佛法禅理,甚至还有对未来的展望。

朱允?不再以帝王自居,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分享着他游历四方时的所见所闻,民间疾苦;苏宁也向他阐述着自己推行新政的初衷与规划,那是一个不同于传统儒家理想的,迈向更强盛未来的蓝图。

谈话间,朱允?多次表示,他已彻底放下,余生只愿青灯古佛,为大明,也为苏宁祈福,绝不会再涉足红尘俗务,请苏宁放心。

晨曦微露,朱允?再次披上斗篷,准备离去。

“二哥,”苏宁看着他,郑重承诺,“只要朕在位一日,必保你和你的子女平安无忧。你虽出家,仍是朱家子孙。”

朱允?再次合十行礼,脸上是彻底的平静与祥和:“多谢陛下。红尘俗世,于我已了。陛下保重,愿大明江山,在陛下手中,千秋万代。”

他转身离去,身影消失在朦胧的晨光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苏宁独立殿门,望着远方渐亮的天色,长长舒了一口气。

朱允?的彻底放下,意味着他皇位最后的一丝潜在隐患,也烟消云散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