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 第二百一十八章 作者另有其人(第1页)

第二百一十八章 作者另有其人(第1页)

#余惟声东击西

余惟自己都没想到相关热搜出现的那么快,而且讨论度还在持续上涨。

换书写歌的事终于还是被读者发现了……

大家还以为余惟这次想玩点阴的搞偷袭,没想到他比大家想象中玩的更阴。。。

余惟站在喀什小学的窗前,手指摩挲着那根斑头雁的羽毛,铜线上的刻痕硌进掌心,像一道来自时间尽头的签名。他没有动,也不敢眨眼,生怕一呼吸就会惊散这刚刚落定的宁静。窗外阳光泼洒在操场上,孩子们追逐的身影拖着长长的影子,笑声被风卷上屋檐,又轻轻跌回地面。可他知道,这不是结束,是某种更庞大秩序的开端。

录音笔还开着,他听见自己的声音悬在空气里,微微发颤:“爸,我听见了。”

话音落下时,数据中心远程警报解除的消息弹到了腕表终端。三处异常发射源??凉山、武威、青海牧区??同步归零。全国声网监测图谱重新恢复为一片柔和的绿,唯有敦煌第220窟的数据曲线仍有一丝微不可察的波动:飞天乐伎手腕上的铃铛,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共震颤了十七次,每次持续0。13秒,频率精准锁定在432Hz,与唐代雅乐调音基准完全一致。

这不是巧合。

这是回应。

余惟缓缓合上录音笔,将羽毛小心夹进笔记本内页。他知道,那三个人??盲人说书人、退休气象员、合唱团老师??他们不是“启动”了什么,而是“被选中”。就像父亲当年埋下弹壳,就像他自己在燕山隧道外看见那支穿山而过的勘测队,一切都在等待一个频率,一个能穿透记忆褶皱的声音坐标。而现在,这个频率已经被激活。

他走出礼堂,阳光刺得眼睛生疼。维吾尔族少年追上来,递给他一张手绘的曲谱。“叔叔,这是你唱的那段词,我们给它配了调。”纸张粗糙,墨迹晕染,但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却异常清晰。余惟盯着那串旋律看了许久,忽然发现它的基频结构竟与G-23传回的最后一段声频脉冲惊人相似??同样是17。8赫兹主导,叠加三层谐波,形成一种近乎催眠的共振效应。

“你们……是从哪儿学会这种唱法的?”他低声问。

少年挠头:“不知道啊,就是昨晚梦里听到的。有个穿旧军大衣的老伯坐在火塘边,一边敲碗一边哼,说‘这歌得有人接着唱’。”

余惟心头一震。火塘、敲碗、旧军大衣……那是六十年代青藏公路施工队最寻常的夜宿场景。而那个“老伯”,会不会正是当年失踪名单里的某一位?他们的记忆,以梦为媒介,穿越半个多世纪,落在了一个从未见过雪山的孩子心里?

他蹲下身,认真地看着少年的眼睛:“你还记得他长什么样吗?”

“左眼蒙着黑布,耳朵少了一块。”少年说得毫不犹豫。

余惟的手猛地攥紧曲谱边缘。又是他。父亲年轻时的模样,又一次出现了。不是幻觉,不是臆想,而是真实地嵌入了另一个人的记忆回路。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些“离去”的人,并未真正消散,他们的意识碎片如同声波残响,在特定条件下会被重新拾取、重组、甚至投射?

他站起身,拨通林晚的卫星信标紧急唤醒协议。信号终于接通,但画面迟迟未加载。耳机里只传来一段断续的呼吸声,夹杂着风沙摩擦金属的嘶鸣。三十七秒后,一个极轻的女声响起,像是从很深的地底浮上来:

“余惟……我在额济纳旗的废弃气象站。

我没有走失,是我自己切断了通讯。

因为我听到了……他们在叫我。”

余惟浑身血液仿佛凝固。他迅速调出地图定位,果然,那个原本标记为“休眠”的私人声波装置,此刻正发出微弱但稳定的脉冲信号,位置就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而更令人窒息的是,该坐标与1964年一次神秘科考队失联地点重合??那支队伍的任务,正是研究“沙丘自发鸣响现象”是否与人类集体潜意识有关。

“林晚,你现在安全吗?”他声音发紧。

“安全……但我不能再回来。”她的语气平静得可怕,“我已经记不清昨天的事了,只记得小时候你带我去湖边捡石头的日子。其他的一切,像被风吹散的灰。可奇怪的是,我越忘记现实,就越‘看见’过去。昨夜,我看见一群穿白大褂的人围着一口深井说话,他们在争论要不要把‘声音种子’埋进去。其中一个背影……很像你父亲。”

余惟呼吸一滞。声音种子?这个词他从未在任何档案中见过,但在《声之经纬假说》手稿的边缘批注里,父亲曾潦草地写过一句:“若记忆无法留存于肉身,则须种于大地,待后来者以心为犁,翻土唤醒。”

难道……真的存在这样的“种子”?

他立刻启动便携式共振膜,接入全球历史声景数据库,以“井”“鸣响”“1964”为关键词交叉检索。结果跳出一条尘封记录:当年额济纳旗气象站曾上报过一段异常音频??连续七夜,同一时间,沙漠深处传出类似童谣的吟唱,经分析不含任何已知语言成分,却被当地牧民称为“亡魂回家的钟声”。

而那段音频的主频,正是432Hz。

余惟猛然意识到,这一切并非偶然串联,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仪式性召唤。三个民间传播点,分别对应三种记忆载体:口述(说书)、自然记录(气象)、集体歌唱(儿童合唱)。它们同时启动,形成三角共振场,激活沉睡于地下的“声种”。而林晚,作为最早接触这一理论的研究者之一,成了最敏感的接收端。

她不是失联,是被“选中”成为通道。

他连夜驱车赶往内蒙古,穿越戈壁时,车载收音机再次自动开启。这一次,播放的是一段京剧清唱,梅派《贵妃醉酒》选段,音质陈旧,却带着诡异的空间感??仿佛演唱者并不在舞台上,而在一个巨大空洞的内部。余惟调出频谱仪,发现伴奏二胡的泛音结构中隐藏着一组摩斯密码般的节奏点。解码后只有四个字:

**“井底有门。”**

三天后,他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找到了那座废弃气象站。铁皮屋顶塌陷一半,仪器锈蚀成堆,唯有中央一口水泥封井完好无损。井口用青铜盖密封,上面刻着一圈古老符号,经比对竟是西夏文与梵文混合体,译作:“声入幽冥,魂归故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