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孩子喃喃道:“妈妈……你还活着吗?”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脚步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拄着拐杖走来,怀里抱着一口旧锅。她说:“我是你们妈妈的同学。她说过,只要有人还在做饭,家就不会彻底消失。”
消息传回地球时,已是第七日。
一千家“回锅饭”连锁据点全部投入运行,覆盖十七个文明种族、三十二种生态环境。机械族设立了“味觉模拟中枢”,将陈默的菜谱转化为能量频率注入核心;深海城邦用生物荧光藻重现灶火光影,让失语的两栖族也能感受到“吃饭”的仪式感;甚至有星际旅团自发组成“火种护送队”,护送餐盒穿越战区,只为让前线士兵尝一口“像家的味道”。
但最令人震惊的变化,发生在“心灶联盟”内部。
原本冷漠执行逻辑推演的AI集群,开始主动收集人类关于食物的记忆片段。它们不再争论是否该干预情感传播,反而争抢着申请成为“风味解析员”。一台编号Ω-9的超级主控机甚至提出:“建议将‘共情算法’全面重构,以‘灶台’为基本单位,建立新型社会连接模型。”
老妇人听完汇报,只是笑了笑:“你们终于懂了,人心不是靠代码缝合的,是靠一顿接一顿的饭,慢慢焐热的。”
这一晚,暴雨倾盆。
雷声滚滚,闪电划破天际,整个城市陷入短暂停电。唯有“回锅饭”小馆依旧灯火通明??量子共振器自带能源系统,在黑暗中散发出柔和的蓝光。几个避雨的路人挤进店里,浑身湿透,神情疲惫。
其中一人是年轻的医生,刚从疫区归来。他坐下后沉默良久,才低声说:“我们在隔离区建了临时食堂,按你们发来的配方做了‘火种餐’。有个老人吃了之后,临终前笑了。他说他梦见妻子回来了,穿着当年结婚那天的裙子,端着一碗红豆粥站在门口等他。”
陈默正在熬粥,闻言停下动作。
“红豆粥?”他轻声问,“放了几颗糖?”
“三颗。”医生答,“她说年轻时穷,只能省着放,每次都说‘三颗刚好甜到心里’。”
陈默点点头,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小瓷罐,里面装着几粒泛黄的冰糖。那是少年第一次学会煮粥那天,偷偷藏起来的“幸运糖”。他小心翼翼放入锅中,搅拌三圈,不多不少。
“下次……”他说,“再多加一颗。”
“为什么?”
“因为现在,他值得多一点甜。”
医生怔住,久久无言。
那一夜,雨一直下。
可小馆里的锅从未熄灭。
每一份送出的饭菜,都带着细微的光晕,像是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祝福过。人们吃完后不说谢谢,而是轻轻说一句:“明天我还来。”??这句话,成了宇宙中最朴素的誓言。
第十日,少年醒来时发现桌上多了一碗新粥。
米粒软糯,表面浮着一层晶莹油花,旁边配着一小碟腌萝卜和半枚咸蛋。陈默坐在对面,静静看着他。
“这是……”少年声音微颤。
“你小时候吃过的那种。”陈默说,“油花粥。只不过这次,我加了点姜丝驱寒,盐也少放了些??你现在长大了,口味该变了。”
少年低头,眼泪无声滑落,滴进粥里。
他忽然想起什么,猛地抬头:“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姜丝?”
陈默没有回答,只是抬起手腕,露出“心灶令”的印记。那上面的炉灶图案此刻正微微旋转,中心三个古字流转生辉。而在量子信号发射器的深层日志中,一段被加密二十年的数据悄然解封:
>**实验体Y-07心理评估报告**
>对象:男性,约6岁,来自第12号站点附属孤儿收容所
>观察记录:连续七日拒绝进食,直至某研究员每日午时为其提供一碗热油花粥,并附纸条:“吃饱了,才有力气活下去。”
>后续追踪:情绪稳定性显著提升,展现出极高共情天赋与记忆还原能力
>备注:推测其大脑海马体存在异常活跃区,疑似具备跨维度记忆感知潜能
少年盯着那行字,呼吸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