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
帐篷下灯光明亮,红海行动剧组成员在大快朵颐,胡吃海塞。
太饿了!
没办法,拍这种军事战争戏太累人了。
身上的枪是货真价实的铁,身上的子弹也是货真价实的铜。
为了效。。。
夜深了,老院的炉火将熄未熄,火星偶尔噼啪炸响,像某种遥远的回应。林浩然没睡,坐在剪辑台前,耳机里循环播放着一段新上传的声音??来自青海果洛的一位藏族少年,用低哑的嗓音讲述他第一次走出牧区去县城读初中的经历。他说自己在宿舍里不敢脱衣睡觉,因为怕别人看见他身上洗不掉的羊膻味;他说他把母亲缝的氆氇毯子藏在床底,每天夜里偷偷摸一摸,才敢闭眼。
“我以为城市的孩子都穿皮鞋。”他顿了顿,“可后来我发现,他们也有光脚走路的时候,在篮球场上,踩着滚烫的水泥地,笑着骂娘。”
林浩然摘下耳机,手指在键盘上敲下几个字:“编号回音第502号:气味不是羞耻,是来路。”他犹豫片刻,又补了一句:“建议纳入‘声音驿站’青少年板块,配图使用手绘地图形式,标注所有孩子离家的第一步。”
窗外雪已停,月光洒在屋檐,映出一道银边。他起身倒水,路过客厅时看见阿依古丽蜷在沙发上睡着了,怀里还抱着那台旧录音机。茶几上摊着几张信纸,是她写给妈妈的新信草稿,字迹歪歪扭扭却极认真。其中一句写着:“老师说,风会把声音带到很远的地方。我不懂科学,但我知道,只要我还在说话,你就一定听得见。”
他轻轻为她盖上毯子,回到房间,打开抽屉,取出一个铁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上百张U盘,每一张都贴着手写标签:《母亲的手稿》《劳动者的情书》《影子爸爸》《第一次对话》……最角落里,是一枚黑色加密盘,标签只有一行小字:“赵建国?终章”。
他盯着那枚U盘看了很久,最终没有拿出来。
第二天清晨,周小雨来电,语气急促:“云南那边出事了??昨晚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光之路’东段两公里被冲毁,一台移动放映设备失踪,小云被困在观测点附近。”
林浩然猛地站起,椅子撞到墙上发出闷响。“人怎么样?”
“联系上了,她没事,就是受了惊,手机快没电了。地质队正在组织搜救,但我们得决定要不要暂停项目。”
“不暂停。”他声音冷静,“立刻协调无人机支援,调取热成像画面定位其他孩子。通知志愿者集结待命,我要亲自去一趟。”
挂了电话,他迅速收拾行李,临出门前回头看了眼墙上的地图??那是孩子们亲手绘制的“光明地图”,每一盏点亮的路灯都被画成一颗星星,而被冲毁的路段,正巧是连向小学的最后一程。
三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六库机场。雨还在下,天地灰蒙一片。当地干部在临时指挥部等他,神情凝重:“林老师,这次损失不小。不只是设备,村民情绪也很低落。有人说,是不是这条路不该修?”
林浩然脱下雨衣,抖落水珠,直视对方:“你们问过孩子们吗?”
没人回答。
他转身走向帐篷外的泥地,弯腰捡起一块被雨水泡发的作业本残页,上面还能辨认出一行铅笔字:“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摄影师,拍下天黑以后的世界。”
“这不是一条路的问题。”他缓缓开口,“是我们愿不愿意相信,有些光,值得冒风雨去守护。”
当晚,救援队通过红外信号找到了小云。她躲在观测点下方的岩穴里,怀里紧紧护着那台放映机,脸上满是泥水,却笑着说:“老师,我把昨天拍的星空存好了,一格都没丢。”
林浩然蹲下来抱住她,一句话没说,只是用力抱了抱。
两天后,修复工程重启。这一次,不再是施工队单方面推进,而是全村动员。老人搬石块,妇女煮姜汤,孩子们自发组成“光影巡逻队”,轮流守在易塌方路段插警示旗。
林浩然架起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切。镜头里,一位七十多岁的傈僳族奶奶背着竹篓走过泥泞,里面装的是她从自家猪圈刨出来的干土,用来垫路基。有人劝她别累着,她摆摆手:“我孙子说,以后晚上能自己走路上学。我不识字,但我听得懂这句话。”
他把这段命名为《泥土的誓言》,并决定将其作为《山的孩子与桥》冬章的开场。
与此同时,“声音驿站”后台涌入大量新留言。有匿名用户写道:“我也曾想放弃。看到他们冒雨修路,我想,或许我也该试着回家看看父母。”另一条来自新疆某监狱:“我是玛依拉同监室的人。她说你教会她写信。我也想试试,可以吗?”
林浩然批复:“每一个声音都欢迎。只需记住:你说的不是忏悔,是活着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