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都重生了,谁还当演员 > 第778章 你恶心我我也要恶心你(第1页)

第778章 你恶心我我也要恶心你(第1页)

花束般的恋爱的副导演是萧央,这不是什么秘密。

花束下映后,花束剧组几乎被挖空,也不是什么秘密。

萧央去了华艺,在网上都能查到。

12月6日,一篇关于萧央的微博小作文,登上了热搜。

。。。

夜风穿过湘西的山谷,带着初春微寒的气息拂过石板路。杨蜜的脚步在小镇边缘渐渐放缓,那阵诵读声如丝线般缠绕着她的心。她没有回头,却仿佛看见了教室里那些仰起的小脸,一张张稚嫩的嘴吐出坚定而温柔的字句。她知道,那不是诗,是千万个被沉默压得太久的灵魂终于学会呼吸的声音。

她继续前行,背包里装着刚从内蒙古带回的一叠录音带??编号NO。1001到NO。1027,每一段都标注着孩子的姓名、地点、心愿类别与录制时间。这些声音,有些断续颤抖,有些含糊不清,甚至夹杂着咳嗽和哭泣,但无一例外地真实。它们不再只是档案,而是某种活着的记忆,在等待回应,在等待温度。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陈老师发来的消息:“甘肃第三期培训结束,有十二位新引导员通过考核。有个孩子录了一段话,说要寄给你。”

紧接着是一条语音文件。

杨蜜停下脚步,靠在一棵老槐树下,点开音频。

一个略显沙哑的女孩声音响起:“杨老师,我是小兰,就是去年冬天在窑洞里不敢说话的那个。我现在敢对着全班唱歌了……我妈妈也回来了。她说她在城里打工时,每天晚上都听你传过去的那段录音。她说听到我说‘妈,我想吃你做的土豆饼’的时候,眼泪就止不住。第二天她就买了车票回家。”

顿了顿,女孩的声音轻了下来:“我还想告诉你……我爸爸其实早就死了,在工地塌方那次。但我妈一直没敢说,怕我受不了。可现在我觉得,我不怕了。因为我知道,就算他不在了,他的声音也可以留在这个世界。所以我用收音机录下了我妈念他日记的声音,我想把它放进‘声音角’,让别的小朋友也能听见一个爸爸最后的话。”

音频结束,四周一片寂静。

杨蜜闭上眼,喉头滚动。她想起那个蜷缩在角落、手指抠着裤缝不肯抬头的小女孩;想起她第一次尝试发声时像被卡住喉咙般的挣扎;想起三个月后她在工作坊上完整唱完《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全场爆发的掌声。

这不是奇迹,是时间与倾听共同编织的结果。

她把这段录音转存进随身硬盘,标记为“家族记忆?重建类”。然后拨通了景恬的电话。

“帮我联系国家图书馆口述史中心,”她说,“我想启动‘缺席者之声’子项目??专门为那些已经离世却未曾好好告别的亲人建立声音复原机制。不一定非得是亲生父母,可以是祖辈、兄姐、甚至邻居长辈。只要有人记得他们的声音,我们就有办法让它延续。”

景恬沉默了几秒:“技术上可行吗?毕竟很多人手里只有模糊的老磁带或手机片段。”

“所以我们才需要专业团队。”杨蜜说,“陈老师那边已经有几位退休配音演员愿意参与‘声纹模拟’实验。我们可以根据家属描述、旧录音片段、方言特征,重建一个接近真实的声音模型。不是为了欺骗谁,而是为了让那些来不及说出口的‘再见’,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电话那头传来翻纸声。“我已经开始整理相关案例了。”景恬语气认真起来,“上周有个四川母亲找到我们,她儿子五年前车祸走了,但她保留着他从小到大的所有语音留言。她说每晚睡觉前都要听一遍,不然睡不着。她希望我们能做一个‘会说话的照片框’,按下按钮就能放出孩子叫她‘妈妈’的声音。”

“可以做。”杨蜜低声说,“而且不止是一个产品。我们要让它成为一种仪式??当一个人离开,社会不该只教我们遗忘,而应教会我们如何带着记忆生活。”

挂断电话后,她走进镇上的邮局,将硬盘寄往北京总部,并附上一封信:

>“请将这批资料归档至‘听见计划’核心库。另建议设立‘声音遗产信托基金’,用于支持偏远地区家庭进行声音保存与修复。资金来源可尝试联合公益平台发起‘一句遗言’众筹活动??每人上传一句最想留给世界的话,捐赠九元,所得全部投入项目运营。”

走出邮局时,夕阳已沉入山脊。远处传来放学铃声,一群孩子奔跑而出,笑声洒满小路。其中一个男孩突然停下来,盯着她看了许久,忽然大声喊:“你是杨老师!我在视频里见过你!”

其他孩子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说着:“你是帮朵朵找到爸爸的那个老师!”“我姐姐学校也有‘声音角’!”“我也录过给爷爷的话!”

杨蜜蹲下身,笑着问:“那你说了什么呀?”

男孩挠头:“我说……爷爷,今年清明我给你烧纸钱的时候,会多烧一台手机,这样你在下面也能听见我的语音。”

孩子们哄笑起来,杨蜜却鼻子一酸。

她摸出随身携带的小型录音笔,递过去:“要不要现在再说一遍?我可以帮你传到云端,永久保存。”

男孩睁大眼睛,郑重接过,清了清嗓子:“爷爷,今天我又长高了两厘米!体育课跑了第一名!还有……我想你了。特别特别想。”

录音结束,他小心翼翼地交还设备,认真问:“真的不会丢吗?”

“不会。”杨蜜看着他,“只要这个世界还有一个地方愿意播放它,它就永远活着。”

当晚,她借宿在当地一所中学教师宿舍。窗外月光如洗,屋内只有一盏昏黄台灯亮着。她翻开日记本,写下今日行程与感悟,最后添上一行字:

>人类最原始的魔法,从来不是火,不是语言,而是声音穿越时空的能力??

>它能让死者开口,让远方靠近,让孤独者听见回响。

第二天清晨,她接到李明洋来电:“财政部批准了‘声音遗产’专项立项,首批经费八百万元。但有个条件??你要担任首席顾问,出席下周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

“我可以去。”她说,“但发言内容必须由孩子们决定。”

“什么意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