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华娱:从选秀顶流开始 > 第八章 他在直播时间管理(第1页)

第八章 他在直播时间管理(第1页)

12月20号。

沈倦暂时中止新专辑的制作工作,跟随团队来到南京,出席今年的企鹅星光大赏。

经过几次释出预热,两天前的18号,今年星光大赏的半完整嘉宾名单终于全部释出。

沈倦、迪丽热芭。。。

林然没有摘下耳机,任那段颤抖的吉他声在耳膜里反复回响。三次重复的旋律像是一个孩子跪在雪地里,一遍遍叩首,却始终说不出完整的告别。音符断在第二小节末尾,仿佛弹奏者突然被悲伤掐住了喉咙,再也拨不动琴弦。

“调性是C大调,但第三和弦用了降六级,有种……强行克制的痛。”江临不知何时已走到他身后,声音低沉而准确,“这不是技巧问题,是他不敢把情绪推到底??怕一推到底,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林然点点头,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跟着那未完成的节奏打拍子。“他在等一个人接住他。”他说,“就像当年你在我天台外,听见我唱跑调的《孤岛》。”

江临沉默片刻,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支老式录音笔??那是他们早年采风用的设备,金属外壳磨得发亮,电池盖松动,需用橡皮筋缠住才能开机。他按下播放键,里面传出一段模糊的音频:十六岁的林然在暴雨中嘶吼,歌词支离破碎,伴奏只有半截木吉他断弦的声音。

“你还留着这个?”林然轻笑。

“每一段‘未完成’都值得被保存。”江临将录音笔放在电脑旁,“它提醒我们,音乐不是用来完美的,是用来救命的。”

窗外春风拂过树梢,吹动了墙上那张泛黄的合照。照片里的两个少年站在旧居民楼顶,背后是城市黄昏的余烬,一人抱着破音箱,一人握着涂满批注的乐谱,笑容肆意得像能撕裂命运。

林然深吸一口气,打开作曲软件,导入甘肃学生那段录音。他没有急于编曲,而是先写了一封回信:

>**你好,

>我们收到了你的歌。

>它还没唱完,但我们已经听懂了。

>爷爷走了,可他的影子还在你指间,在你呼吸的间隙,在你每一次想拨弦又停下的犹豫里。

>这首歌不需要完美,只需要真实。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把它补完。

>不是为了获奖,也不是为了被人记住,

>只是为了让那个曾经牵你上学、教你生火、讲睡前故事的人,

>在旋律里重新活一次。

>我们在北京,随时等你。

>??林然**

他点击发送,附件附上了自己清唱的一段副歌:简单、缓慢,带着轻微沙哑,像是夜归人对着空屋低语。

江临看着屏幕,嘴角微扬:“你还是改不了这毛病??别人一伤心,你就恨不得把自己的命搭进去。”

“那你呢?”林然抬头看他,“瑞士那年,你不也偷偷把我所有demo刻成CD,送给病房里快不行的孩子?连护士都说,你是用音乐给人续命。”

江临没否认,只是轻轻摩挲着录音笔上的划痕。“所以这次,我们也别急着做成品。先给他回个视频,让他知道,有人正认真听着他的沉默。”

两人当即架起摄像机,调试灯光。林然换掉外套,穿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毛衣??他曾穿着它参加人生第一场街头演出。江临则取下腕表,露出左臂内侧一道淡淡的手术疤痕,那是十年前化疗留下的印记。

镜头开启。

“你好,”林然直视镜头,声音温和,“我是林然。昨天晚上,我听到了一首特别的歌。它只弹了三遍,没有名字,也没有结尾。但我听得出,你在想念一个人。”

江临接过话:“我想告诉你,这种感觉我懂。十四岁那年,我躺在医院,听见母亲在走廊哭。我想冲出去抱她,可喉咙插着管,发不出声。那天晚上,我写了第一首曲子,全是错音,节奏乱七八糟。但我的主治医生听完后说:‘这是今晚最真实的音乐。’”

林然继续道:“所以我们想邀请你,把这首歌做完。你可以来北京,也可以留在学校。我们可以视频连线,可以写信,甚至可以用纸笔画出你想表达的东西。只要你还想说,我们就一直听。”

最后,江临轻声说:“你不必坚强,也不必完整。我们不要求你‘走出来’,只想陪你走一段。因为有些告别,本就不该一个人走。”

视频录制完毕,上传至“逆光计划”官方账号,并私信发送给那位匿名学生。

三天后,回复来了。

不是文字,是一段新录音。

这一次,吉他继续了原来中断的地方,多唱了一句:

>“爷爷的烟斗还挂在墙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