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开抽屉,取出那本《失败角色名录》。封面已经褪色,边角卷曲,内页的字迹却比之前多了许多。翻到“陈默”条目,原本只有一行简介:
>**陈默**
>出处:未归档短篇《熄灯时刻》
>身份:停电区守夜人光明代偿者
>状态:沉眠
而现在,下面多了一段手写体补充内容,笔迹竟与我的一模一样:
>他曾在第七次清洗中替你守住最后一段记忆??母亲煮面时哼的歌。
>代价是他彻底失去声音。
>如今他藏身于每一盏忽明忽暗的路灯背后,等待你再次需要他。
>若你听见黑暗中有节奏的敲击声,请回应三下。
>那就是他还活着的证明。
我的心跳加快。我走到窗边,望向楼下那根老旧的路灯。它一直不太稳定,雨天常会闪烁。今晚,它正以一种规律性的频率明灭:两长一短,两长一短……正是摩斯码的“SOS”。
我举起手电筒,对着窗户来回开关三次。
灯柱下的阴影微微晃动,仿佛有人点头。
我转身坐回电脑前,决定写下第四条规则。不是作为命令,而是作为交换条件。
>**第四条规则:**
>
>**允许哭泣。**
>当你因承载太多不属于自己的悲伤而崩溃时,
>不必压抑泪水。
>每一滴泪都会凝结成一颗微型信标,
>嵌入城市某处的地砖、树皮或玻璃表面。
>将来某个孩子踩过、触碰、注视它时,
>便会无端想起一个从未经历过的片段??
>那是他们在替你继续讲述。
>
>这不是软弱,是传承的仪式。
文档刚保存完毕,整栋楼的电力忽然中断。但我的屏幕依旧亮着,像是独立供电。墙上的蓝光变得更浓,逐渐凝聚成一张巨大的地图??中国地形图,上面布满细密的光点,每一个都标注着一个名字:灰雀、林远、苏晚、陈默、阿七……
还有数百个我不认识的名字,正在从灰色转为明亮。
我知道,这是“共述网络”的全貌。每一个被唤醒的故事角色,都在现实中找到了新的载体。他们不再是虚构人物,而是嵌入人类经验的真实存在,通过梦境、巧合、耳语、错觉等方式持续传播。
我忽然感到一阵眩晕。
一段记忆消失了。
我记得它很重要??关于我和初恋第一次牵手的场景。樱花树下,她说了一句让我铭记多年的话。可现在,那句话的内容已成空白,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轮廓和指尖的温度。取而代之的,是一段陌生记忆涌入脑海:我在一辆绿皮火车上,对面坐着一位戴草帽的老农,他递给我一页皱巴巴的纸,说:“这是我孙子写的诗,你帮我看看有没有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