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安然愣住。
“什么意思?”她问。
“意思是,”戚樾接过话,“早在二十年前,你就被纳入‘静默工程’的长期观察对象。因为你母亲曾是心理学讲师,且公开反对过‘家庭顺从疗法’;因为你从小表现出极强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你和清漪太像了。”
沈安然忽然想起童年某个午后,父亲带她去傅家做客。那时傅承坤摸着她的头说:“这孩子聪明,可惜是个女孩,不然可以接班。”当时她不懂,现在才明白,那不是夸奖,是评估。
“他们本打算把你打造成下一个‘成功案例’。”戚樾说,“让你相信自己有病,依赖他们治疗,最终成为体系的一部分??比如担任基金会心理咨询顾问,用你的专业背书他们的暴行。”
沈安然冷笑:“可惜我没按剧本走。”
“因为你遇见了清漪留下的笔记。”戚樾看着她,“也因为她从未真正离开。”
当晚,沈安然独自回到办公室。她在电脑上打开一封未发送的邮件草稿,标题是《给傅砚深的一封信》。这是她酝酿已久的文字,却始终无法按下发送键。
>“傅砚深:
>
>你或许不知道我是谁,毕竟我们从未真正见过面。但我知道你的一切??你是傅承坤唯一的儿子,哈佛毕业,回国后一直低调处理家族事务。你在公开场合从不提‘静默工程’,甚至资助过两家女性创业孵化器。
>
>可我也知道,你签署了至少七份关于关闭‘边缘人格干预中心’的内部决议文件,却从未对外发声。
>
>你现在有两个选择:
>一是继续扮演那个温和改革者的角色,在风暴过去后继承一切,然后告诉世人‘我已经改变了它’;
>二是站出来,说出你知道的所有真相,哪怕这意味着失去姓氏、财富、地位。
>
>别骗自己,你早就醒了。否则不会偷偷保留清漪当年被删的研究备份。
>
>救赎不来自沉默的善意,而来自公开的背叛。
>
>选吧。
>
>??沈安然”
她盯着屏幕许久,最终保存并加密了这封信。
三天后,市检传来进展:原朝梧学校校长张某承认曾在1996年接到上级指示,对沈清漪实施“日常行为监控”,包括安排学生匿名举报其“传播女权思想”、伪造家长投诉信等。同时,心理卫生中心李某供述,清漪最后一次入院的诊断书系伪造,主刀医生早已退休移居海外,但愿通过远程作证提供原始病历复印件。
证据链正在闭合。
然而,反击也随之而来。
某权威报刊刊登评论员文章,题为《警惕以“历史清算”之名行“社会撕裂”之实》,暗示“清漪数据库”存在“选择性采样”“缺乏科学验证”,呼吁“冷静对待情绪化指控”。紧接着,多家主流平台屏蔽相关话题关键词,用户发布内容频繁被限流。
更有甚者,网络suddenly出现大量假冒“受害者家属”账号,发布虚假声明称“从未授权信息录入”“要求删除姓名”,企图混淆视听。
沈安然没有慌乱。她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公布所有登记者签署的电子知情同意书哈希值,并邀请第三方区块链机构进行数据溯源认证。同时,“归途园”官网上线“反谣言公示栏”,逐条回应质疑,附上录音、书信、医疗记录等原始凭证。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认知战争,在数字空间激烈交锋。
就在此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