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七零易孕娇娇女,馋哭绝嗣京少 > 第589章找人解惑(第3页)

第589章找人解惑(第3页)

搜救人员顺着指引深入岩洞,终于在距地表三百米的避难所内找到了七名队员。她们蜷缩在睡袋中,体力透支,多人出现高原肺水肿症状,但手中仍紧握着记录本和岩样袋。

尼玛次仁是最后一个被抬出洞口的人。她脸色苍白如纸,嘴唇干裂出血,可在看到蓝天的瞬间,竟笑了。

“找到了。”她喃喃道,“父亲当年标记的地图空白点……我们填上了。”

消息传回内地,举国沸腾。央视直播画面中,国务院副总理亲自接见全体队员,称她们为“新时代最勇敢的知识女性”。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长篇通讯《七个女人与一座山》,配图是她们站在雪山之巅展开国旗的合影。

而真正改变历史的,是她们带回的数据成果。

经过三年整理分析,“林振国计划”最终形成三大核心发现:

一、确认青藏高原东北缘存在一条全新隐伏断裂带,命名为“次仁-扎西断裂”,对地震预警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二、在班戈西部发现大型锂矿富集区,储量足以支撑我国新能源产业三十年发展需求;

三、提出“高原女性适应性生理模型”,首次系统论证女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耐受能力不低于男性,打破长久以来“女性不适合野外作业”的偏见。

尼玛次仁因此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成为北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但她拒绝留在北京。

“我的根不在实验室。”她在答辩会上说,“而在那些还没有路的地方。我想教会更多女孩,如何用自己的双脚,踩出通往未来的脚印。”

于是她回到措哇,创办“高原女子地质学院”,专收牧区贫困女童。课程不仅包括地质学基础,还有野外生存、心理韧性训练、公共演讲与法律维权。第一届招生仅限三十人,报名者却超过两千。家长们骑马赶牛,带着女儿从千里之外赶来,有人甚至跪在雪地里恳求:“求您收下她吧!她昨晚背了一整本化学元素周期表,嗓子都哑了……”

十年光阴流转。

如今的措哇,已是高原科教重镇。白天,无人机在天空巡航,监测冰川退缩情况;夜晚,天文台穹顶缓缓开启,学生轮流操作望远镜观测星轨。校园广播时常播放一段录音,那是尼玛次仁十五岁时朗读的课文节选:

>“我们不是弱者,也不是叛逆者。我们只是不愿再做沉默的影子。我们要成为光本身。”

某年清明,她独自前往那曲烈士陵园。在一排编号为“1965-037”的墓碑前,她放下一束雪莲,点燃三支藏香。

墓碑上刻着:

**林振国,男,1941?1965,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助理工程师,因公殉职,追认为革命烈士。**

她蹲下身,用手帕轻轻擦拭碑面灰尘,然后从背包里取出一本厚厚的报告??《青藏高原女性科考力量白皮书》,郑重放在碑前。

“爸,”她第一次这样称呼他,“我替你看了这片山河。它比你想象的更辽阔,也更需要我们。”

风吹起她的长发,拂过碑石。远处,一群穿着橙色冲锋衣的女孩正徒步而来,肩上背着地质锤和采样箱。领头的那个举起望远镜,惊喜地大喊:“快看!那边山腰有闪亮的晶体反光!像是石英脉!”

笑声穿透云层,惊起一群雪鸽。

尼玛次仁站起身,望着她们奔跑的身影,嘴角扬起温柔的弧度。她知道,这不是终点。

这只是又一个起点。

很多年后,一位记者问她:“您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是什么?”

她想了想,答:“不是拿了奖,也不是发现了矿。是我看见一个曾经只会挤奶的小姑娘,如今能站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流利的英语讲述她对地球构造的理解。那一刻,我明白了母亲烧掉婚契时的心情??那不是背叛传统,而是选择相信未来。”

夕阳西下,金色余晖洒满高原。教学楼顶的太阳能板反射出粼粼光芒,宛如一片流动的星河。风掠过经幡,猎猎作响,仿佛无数灵魂在低语:

**她们曾跪着生活,如今站着改写命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