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 第610章景恬说这个想表达什么要隐喻什么(第1页)

第610章景恬说这个想表达什么要隐喻什么(第1页)

魔都

“哇,今天天气好好?!”乔馨看着窗外,惊呼道。

今天是周末,剧组放假休息。

她们几人对一下台词,读一下剧本,熟悉一下明天的戏,就差不多可以了。

闻言,五女看向窗外,金灿灿。。。

夏至那天,喀什的太阳早早爬上了屋顶,晒得瓦片发烫。林浩然一早就被阿依古丽摇醒,小姑娘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快递单,眼睛亮得像星星:“老师!新录音机到了!”

他揉了揉眼,接过单子一看,是深圳寄来的,寄件人写着“儿童回声项目组”。拆开包裹时,十台崭新的便携式录音设备整齐排列,每台都贴着标签:编号001到010,附带使用说明和充电线。说明书上还手写了句话:“愿每个孩子都能录下自己的心跳。”

林浩然轻轻抚过机器表面,指尖微微发颤。这是第一批专为听障与自闭症儿童定制的简化版录音终端,内置语音转文字功能,支持一键上传至“声音驿站”私密频道。研发团队耗时八个月,反复测试降噪算法与触控灵敏度,最终在六一前完成交付。

“我们今天就开始培训吧。”阿依古丽踮脚把设备摆上桌,语气坚定,“我要第一个教小艾力用。”

小艾力是她邻居家的孩子,七岁,三岁时确诊中度听力损失,五岁植入人工耳蜗后语言发育迟缓,平日极少开口。但他喜欢画画,常蹲在墙角用粉笔涂鸦整面墙壁??画的全是耳朵,大大小小,有的长在树上,有的漂浮在云里。

上午九点,老院客厅临时改造成教学点。林浩然打开投影仪,播放一段动画短片《我的声音去哪儿了》,讲述一个男孩如何通过录音找回说话勇气的故事。孩子们围坐一圈,有的盯着屏幕出神,有的模仿角色做口型练习。小艾力坐在角落,双手紧抱膝盖,目光却始终没离开那台粉色录音机。

“谁想先试试?”林浩然轻声问。

没人举手。

阿依古丽站起身,拿起编号001的机器,按下红色按钮。“喂??”她对着麦克风喊,“你能听见我吗?”

“能!”几个孩子齐声回答。

她笑着转向小艾力:“轮到你了。”

男孩犹豫了很久,终于挪过去,伸出食指,小心翼翼地按下了录制键。机器屏幕亮起绿光,显示“正在录音”。他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五秒钟后,自动停止。

林浩然走过去,把耳机递给他:“听听看。”

小艾力戴上耳机,眼睛忽然睁大。里面传来一声极轻的“嗯”,像是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气音,微弱却不容忽视。他猛地抬头,看向林浩然,嘴唇微微抖动。

“那是你的声音。”林浩然蹲下来,直视他的眼睛,“它一直都在,只是以前没人帮你抓住它。”

当天下午,所有孩子都完成了首次录音。有人唱了半首儿歌,有人背了一段课文,还有一个藏族女孩录下了她家牦牛打喷嚏的声音,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林浩然将这些音频统一归档,命名为“儿童回声?初啼集”,并设置为期三个月的家庭共享权限,允许父母远程收听。

三天后,第一封家长反馈邮件抵达。是一位甘肃母亲写的,她儿子患有高功能自闭症,三年来从未主动叫过“妈妈”。可就在昨天晚上,孩子抱着录音机躺了一个小时,最后只说了两个字:“饿了。”

她在信里写道:“我知道这不是‘我爱你’,但对我来说,这比任何情话都珍贵。原来他不是不想说话,而是怕说错。”

林浩然读完,默默把这封信打印出来,夹进工作笔记的第一页。当晚,他在日记本上写下:“沟通的本质,不是表达完美,而是允许不完整。”

与此同时,《山的孩子与桥》后期制作进入尾声。终章剪辑过程中,他特意保留了一段原本打算删去的画面:暴雨过后,村民们合力抬起一块塌方落石,一名妇女滑倒在泥水中,裤子蹭破了,膝盖渗血,但她笑着站起来,拍掉泥土继续推石头。镜头晃动剧烈,背景音混杂着喘息、咒骂和不知谁哼起的一句民谣。

这段影像曾被剪辑团队认为“不够精致”,建议替换为航拍修复全景。但林浩然坚持留下。“这才是真实的重量。”他说,“美可以修饰,痛不必伪装。”

影片定稿那天,他邀请所有参与项目的志愿者观看预映。放映结束,全场静默数秒,随后掌声如潮水般涌起。一位云南支教老师站起来说:“我以为我们在帮孩子,其实是我们被照亮了。”

林浩然没有回应,只是起身走到窗边。夜色深沉,远处山坡上的路灯依旧明亮,连成一条蜿蜒上升的光带,仿佛真的架起了一座通往星空的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